故事人物:
余依静,国际教育学院2020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河南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河南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河南省三好学生,河南大学优秀毕业生,连续四年获得河南大学三好学生和河南大学奖学金。毕业时收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华威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在内的多所海外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一)
回首国教四年的学习生涯,哭过、笑过,难免有失意,但从不缺惊喜。记忆中储存的那些瞬间里,最难忘老师们带给我的感动。
犹记得那年九月初入校园,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与高中形成巨大反差,突然的改变让我无所适从。难忘梁宏伟老师的微积分课,每次拿到批改过的作业时都能真切感受到老师的用心,哪怕是不标准的数学符号书写都会用红笔一一标注,每一次作业的错题改正老师也不会轻视,慢慢地作业本上的一个个红色批改痕迹仿佛形成了和老师之间无形的交流方式,帮我不断查漏补缺,巩固知识;难忘赵淑红老师的会计学课,正值酷暑,十号楼的大教室只有头顶的风扇吱呀吱呀地转,而眼前是一堆令人头痛的题目,填表、计算、过账…动辄就是几页甚至十几页,我烦躁不堪,但抬头看见站在讲桌前的老师,密密的汗珠布满额头,却似乎根本未受燥热环境的影响,依旧是微笑的表情、平稳的语气,看着一道道题目,一个个数据,一张张表格在老师地讲解下迎刃而解,我又拿起笔重新投入到课程中;难忘张世宁老师的商法课,我觉得某两个知识点是矛盾的百思而不解,于是上台请教老师,老师拍着我的胳膊连说三句“不矛盾 不矛盾 不矛盾” “你听我说…”,唯恐不能在短暂的课余时间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我;难忘黄炎老师的线代课,某道题目老师单独给我讲了数遍依旧不解,我不好意思地说“要不我放弃这道题吧”,老师急忙说“多讲几遍没关系,必须得弄懂”;难忘王志强老师在学期末的最后一节统计学课:“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柴米油盐,希望大家都能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难忘赵华伟老师的商业道德课,我纠结于作业上传格式因而发微信请教老师,随后才意识到周日老师也需要休息,但几乎是瞬间老师就用微信打电话详细解答我的疑问,挂电话前的那句“你们肯定能做得很棒的”我仍记忆犹新……
诸如此类日常感动的点滴瞬间还有许多,如果你问我:“国教四年,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师生情”。
(二)
4月30日,我和小组成员终于完成了本科阶段最后一门课的钉钉线上presentation,为大学学习生活画上句号。我仔细整理四年来所有的文件,竟发现不知不觉间已经完成了五十多次的大作业和二十多次的展示。在一次次小组作业中,我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包容、也学会体谅。宿舍楼下、面包房中、楼梯间里都曾留下我们的身影,一遍遍研读作业要求、一遍遍计时、一遍遍正音……我们会因为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傻乐半天,也会因为文件名和两端对齐这些较难察觉的细节问题而反复修改……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战队中的队友,为了共同的目标竭尽全力,力求完美。当我站在讲台上反复揣摩外教提出的问题而不知如何作答心生焦急时,队友已接过话筒,那一刻我在想:“还好有你,还好有你们。”
如果你问我:“国教四年,你最珍视的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战友”情。
(三)
在我看来,国教院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带来的收获,绝非仅仅掌握一门外语,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开拓国际化的视野。四年来,我们与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爱尔兰、希腊以及印度等各个国家的外教相处和学习,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家庭,他们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原来师生间还有另一种相处方式,原来从老师手里接过成绩单的时刻也可以如此神圣。我仍记得自己从Karen手中接过口语满分的成绩单时的惊喜和意外,她笑着说:“ You deserve it!”。 我还记得Rory在最后一节课结束前悄悄告诉我下课不要走,只为告诉我我是他在这里遇到的最喜欢的学生,他反复鼓励我要大胆一些,多说才能提高口语,并建议我有机会一定要出国学习。在这些外教身上,我一次次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无限魅力,我想,这也是我放弃保研名额,选择出国读书主要原因。
如果你问我:“国教四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四年的国教学习生活,带给我一种从未有过的从容和更加踏实的自信,让我无论面对任何机遇和挑战,都有勇气张开双手,坦然拥抱她。”
四年匆匆,感谢国教,感谢老师,感谢同学。遇见美好的你们,让我发现更好的自己。